政务公开

GOVERNMENT INFORMATION

栏目导航
【人大】对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第0318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来源:发布日期:2021-05-17

字号:      

沪经信建〔2021〕0106号


王振中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建立长三角重点及战略新兴产业链牵头人制度的代表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上海的三项重大任务之一。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三省一市要集合科技力量,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尽早取得突破”。根据李强书记的贯彻落实要求,我们依托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结合长三角地区三大先导产业发展,积极推动整体区域产业协同合作。

        一、长三角三大产业协同发展情况

        长三角三大产业整体水平国内领先,细分领域各具特色,产业协同发展具有基础优势。从整体实力看,集成电路领域,产业规模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生物医药领域,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长三角占据33家,2019年国内获批的12个1类新药中9个在长三角;人工智能领域,拥有6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从产业链布局看,长三角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合作,据有关数据显示,60%-70%的产业配套能力在长三角范围内实现,同时龙头企业加速跨区域布局。如生物医药领域,上海研发创新能力强,临床资源丰富,中国生物制药、威高集团、信达生物等企业来沪发展;江苏具有全国最强的产业化优势,拥有恒瑞医药、扬子江药业等一批化学药龙头企业;浙江智慧医疗及药品制剂特色明显,拥有海正药业、华海药业等一批原材料龙头企业;安徽以亳州为代表的中医药产业优势明显;长三角已成为国内制药研发机构最集中、创新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从产业创新协同看,三省一市从最初的“星期六工程师”技术对接转型为平台化、网络化、协同化的合作模式,如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暨长三角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在制造与封装测试环节为长三角企业提供验证研发服务;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与中电海康、无锡创新中心共同设立感存算一体化超级中试中心;上海生物医药创新功能型平台用户超4000家,其中长三角客户占比超过50%;复旦大学、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上海超算中心、中科曙光等联合攻关项目等。

        二、三省一市推动产业协作工作情况

        产业合作是区域合作的重点领域,《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形成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工作中,我们加强区域协同,促进产业链在长三角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一是发挥产业专题合作组协调推进作用。积极落实国家工信部《长三角制造业协同发展规划》,推动区域共拉长板、互补短板,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根据2020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及视频会议工作部署,产业链补链强链固链列入重点协同事项之一。2020年8月,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联合三省一市经信(工信)部门启动长三角产业链专项对接工作,明确三省一市各牵头一条产业链(上海牵头智能机器人、江苏牵头新型电力装备、浙江牵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安徽牵头新型显示),分领域各建一个工作专班,依托一个专业研究主体、梳理断链风险点和攻关方向,研究解决方案和配套政策建议。同时,疫情期间,三省一市建立了区域间上下游企业产业链保供协调互助机制,共协调600余家供应商企业提前复工复产,为合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是推动各地方形成跨区域产业合作网络。通过搭建多类型、高水平的的合作平台与载体,着力打破区域行政壁垒,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市场统一。共建合作产业园区,沪苏共建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打造“北上海”临港生态智造城;沪浙共建张江长三角科技城,长三角新松总部基地等签约落地;嘉定与温州共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示范园,嘉定与昆山、太仓共同构建“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等。共搭产业合作桥梁,组织产业链上下游对接活动,如2月召开民用航空产业链供应链对接会,面向全国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产业链供应链建设;4月组织长三角机器人整机与零部件企业技术对接,三省一市机器人产业链重点企业参会;G60科创走廊发布《关于支持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以头部企业为引领推动产业链跨区域协同合作的实施意见》,召开产业链合作大会,与中国商飞合作打造G60科创走廊大飞机供应链基地,与腾讯攻坚数字智慧产业生态,建立“1+7+N”产业联盟体系,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三是鼓励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强化区域产业合作。企业家联盟发挥作用,长三角企业家联盟2020年6月成立后,即着手建立了超导、软件信息服务、数字健康、人工智能共4个产业链联盟,筹建“长三角企业家联盟产业强链基金(母基金)”,整合资源、汇聚力量,加大科技集中攻关,促进产业协同创新。行业组织深度合作,三省一市机器人行业协会还成立长三角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合作组织,从产业协作、技术攻关、市场应用、人才培育等方面入手,共同打造机器人产业链良好生态。企业平台助力发展,加快线上线下市场联动,全面激活创新要素资源,支持携程、B站、达达、小红书、喜马拉雅、叮咚买菜面向服务全国开展业态模式创新;面向全国、辐射长三角,联合国内头部产业电商及本市产业电商“双推”平台,举办中国(上海)工业品在线交易节,推出一系列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服务场景和数字化转型工具,成为助力产业发展和市场流通的新载体新平台。

        三、下一步工作考虑

        一是建立完善多层联动机制。政府层面加强组织协同,三省一市建立三大产业常态化协同工作机制,针对国家战略任务和区域重大关切,起步建立专项工作专班研究推进产业协同,更好将要素资源、政策制度与企业诉求、产业发展相适配。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推动组建跨区域三大产业发展联盟、分联盟、专业委员会,强化信息共享和对接,培育形成一批跨区域集群促进组织。借助专家智慧,借鉴本届工博会院士成果展和对接方式,共建长三角专家库,加强资源共享,凝聚专家智慧选准研究大方向、创新突破口。

        二是共同深化产业功能平台载体建设。针对单个创新主体建不起或多个创新主体分建不集约的开放式创新平台(如试验检测类平台等),鼓励联合组建设立,加快新技术应用和迭代升级。提升现有平台功能,如支持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设立长三角分中心,支持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提升检测、工程、设计、中试等服务能力,联合推进长三角六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开放共享等。放大新设平台效应,推动长三角药品和医疗器械评审分中心建立便捷规范与专业化服务共享协同平台,发挥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作用,探索“成果入驻-对接匹配-资源衔接-成果落地”和“需求张榜-揭榜挑战-战略合作-受益分配”。

        三是共同激发产业链主体活力。发挥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作用,支持三省一市龙头企业提出“需求清单”,鼓励科研院所、中小企业等认领需求、攻关合作、应用嵌入,以链主带明珠、整机带配套、以大带小、上下联动;发挥重大项目带动作用,组织产业链对接活动,推动产业链配套能力提升。放大产业投资基金作用,继续支持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基金和三大领域已建立的相关基金发挥作用,更多吸引各类社会资本。积极争取设立长三角重点产业链投资基金。支持共建专利资源池,依托产业联盟探索推进行业专利池构建,促进共性技术共享。

        四是共同探索若干政策试点突破。在标准共建方面,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人脸识别、语音语义、智能路测通信协议等跨区域标准设立;在财政支持方面,研究跨区域“首台套”装备互认互助、跨省市“强基攻关”联合支持政策,加大对三大产业领域新技术、新产品应用保险保费补贴;在场景开放方面,三省一市联合策划、共同推出一批开放式应用场景,强化场景应用对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应用的关键驱动;在应用推进方面,针对技术要求高、单体投入意愿低、基础支撑强的领域,研究鼓励龙头企业联合批量订购的支持政策。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1年5月17日          




联系人姓名:祁亦珂                            联系电话:23112690

联系地址:世博村路300号5号楼        邮政编码:20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