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平台

INTERACTION PLATFORM

栏目导航
2019年上半年上海市政风行风热线-市经济信息化委张英总工程师上线对话提纲

来源:市经信委发布日期:2019-06-02

字号:      

2019年6月2日(周日)10:00-11:00

主持人:听众朋友们上午好!这里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欢迎收听“政风行风热线”。今天走进我们“政风行风热线”直播室的嘉宾是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总工程师张英。张总,您好!
张总:您好,主持人!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市经济信息化委作为上海推进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部门,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能否请您具体谈一谈?
张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是党和国家关于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部署,近年来,尤其强调要把“互联网+政务服务”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抓手。市经济信息化委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部署,聚焦企业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以“扩大经济信息化领域政务服务维度、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增强办事群众和企业获得感”为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提高企业和群众办事的便捷度、体验度和满意度。首先是信息化。
        根据本市“一网通办”要求,我委全面推行行政审批信息化建设,为企业和市民办事提供便利。目前,我委共有成品油批发零售审批、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许可等11个审批事项,以及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业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等5个服务事项。我们搭建了市经信委“一网通办”专属平台,实现全面在线服务,并与市“一网通办”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实现了用户“一次认证、全网通行”。企业和市民在使用在线申报服务的同时,还能用到智能预填、导图式引导、办理状态跟踪等辅助功能,为“办成事”提供清晰指引。
        另外,信息化还能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比如,除了传统PC端,我们将审批操作扩展至移动端,这进一步缩短了审批节点的滞留时间;又比如,我们建立了审批节点监控系统,针对快要逾期的工单,主动预警予以告知,提升服务效能。
还有是减时间。
        我们推动审批服务便民化,大量减少盖章、审批、备案等环节和手续。比如,今年我委会同市发改委等部门出台的《上海市进一步优化电力接入营商环境实施办法》,通过业务流程优化再造,把串联改为并联,把低压小微用户接入用电的时间从34天压减至15天(其中,用户申请和工程设计环节不超过5天,政府行政审批不超过5天,外线施工环节不超过5天),并已实现用户在线申请零上门,外线费用零投资。特别是通过网上APP,可以网上申请、网上预约电力公司上门服务,最多跑一次,甚至是一次都不用跑。
        另外,我委通过与快递平台的系统对接,率先在收件、发证两个环节使用快递递送服务,得到用户好评。目前,市经济信息化委的审批服务事项全部实现“只跑一次”和“零跑腿”的目标,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办事效率,服务市民群众。

主持人:当前,人工智能作为一项前沿技术,已经成为产业科技发展的热门词汇,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市经信委在推动上海人工智能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能否请您介绍一下,目前,上海人工智能的发展情况?
张总:人工智能其实并不是一个新的技术,早在上世纪50年代,随着图灵测试的诞生,就有了人工智能的概念。但是由于技术发展等各种原因,人工智能经历了“两落三起”。2015、2016年,大家知道的阿尔法狗(AlphaGo)战胜了李世石、柯洁等人类围棋高手后,新一代人工智能才进一步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新的技术、新的应用也逐步引起关注,包括无人驾驶对汽车产业带来了极大冲击;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至此,大家都认为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
        针对本次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为引领的产业变革,国家和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国家层面,制定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列为国家战略。我们也按照国家有关精神,根据市委、市政府相关要求,积极推进人工智能的发展。
        一方面是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上海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语义识别、类脑智能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我们充分发挥上海优势,加快创新机构建设;目前,已经建设了芯片、算法等多个研发平台,比较大的有近期揭牌的微软-仪电人工智能创新院、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另外,BAT、科大讯飞等行业龙头企业都在上海设立了创新中心,上汽、宝钢等国有企业也纷纷成立了人工智能实验室。
        另一方面是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海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产业门类比较齐全,拥有包括智能芯片、传感器、机器人、智能硬件、无人系统、智能软件等全产业链。在企业数量方面,也超过1000家,位于全国第一梯队。行业龙头、独角兽企业等(比如商汤、寒武纪)都选择上海落户,也培育了依图、极链、流利说等本土人工智能优秀企业。近期,一批优秀人工智能企业选择在上海发布最新的产品。5月9日,依图科技在沪发布了首款“求索”云端芯片,5月21日科大讯飞在沪发布了最新的智能翻译器等。上海已经成为人工智能企业创新发展和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广大百姓对未来智慧生活的期待,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落地,推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实现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除了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在具体的生活中,市民在哪些场景也可以感受到人工智能这个新兴事物?
张总:人工智能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除了耳熟能详的人脸识别外,人工智能翻译让许多人出国少了语言障碍,许多服务机器已经承担起家庭的卫生打扫、厨房清洗等功能。国外也有通过人工智能让机器人主播走向前台,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再来做行风热线可能也会是机器人主播。
        去年,我们在全国乃至全球率先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发布实施了首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实施计划。采用揭榜挂刷方式,发布了第一批的10大应用场景、60项创新产品,这里面包括AI+学校、医院、社区、园区、交通、政务、金融等方向的12个具体场景。比如
        比如:AI+交通领域:如果大家在公园游玩游览时,看到一辆无人驾驶清扫车在清扫落叶杂尘,看到安全员偶尔介入的无人公交车在特定路线短驳接送,这可能是无人驾驶车在进行开放道路测试。我们正积极推进、加快智能交通体系建设,从车、路两个方面,打造智慧交通,实现高效的道路交通智能管理,从源头上降低事故风险,减少拥堵。 在AI+园区方面,张江人工智能岛对接8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采用了40多个人工智能产品和技术。在AI体验中心,展示了:集成智能监控、智能安防等应用的AI园区智脑,应用AR/VR导览、智慧餐厅的园区服务,采用智能配送、扫地机器人、智能垃圾箱等应用的智慧家居体验等。杨浦长阳创谷,以GIS数据地图为基础,为AI产品提供数据标准;采取人群画像方式,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包括,采用无人割草机、无人巡更车、无人扫地车等园区管理服务;提供智能物流、无人售货、智能办公等园区也服务;对于附近的居民,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科普教育和体验活动等。
        现在我们第二批场景需求征集工作也已经启动,重点围绕医疗、教育、城市管理、商圈和文化旅游等10个领域、34个具体方向。本次场景开放直接社会热点问题,相应百姓关切。例如,关注解决垃圾分类、危险化学品、河道治理等城市管理痛点问题,强化社会引导,细化医疗、教育、文化旅游、商业等需求;突出AI赋能,涵盖工业、工业等全行业领域,而且实现一二三产业全覆盖。按照计划,本市力争到2020年,在全上海建成60个AI深度应用场景、6个创新应用示范区。
        这些人工智能+场景的布局打个比方就是一条条赛道,这些赛道不仅是上海的、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我们希望汇聚全球顶级的“选手/车手”带领我们驶向人工智能引领的未来世界,将人工智能的基因不断注入城市的创新血脉之中。处处有、业业有、人人享,这可能就是这些人工智能赛道的终点。

 

主持人:谢谢张英总工程师的介绍。人工智能对上海的发展意义重大,政府方面会有哪些支持措施,来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张总:人工智能是目前各地都非常关注的产业,人工智能重点企业、优秀人才也都是各省市争抢的对象。上海更是把人工智能作为重点发展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加大产业支持,优化发展环境,推动人工智能健康、高质量发展。
        宏观方面,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智能上海”行动;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上海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的22条措施,提出要优化人才队伍、深化数据资源开放、加强产业协同、优化产业布局等措施。
        一方面,结合上海产业地图,在徐汇、浦东、杨浦、闵行等区域进行重点布局,重点建设了徐汇滨江、浦东张江、闵行马桥、杨浦长阳创谷等区域。同时,围绕软件和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领域,制定了“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办法”、公共数据和“一网通办”管理办法等推进措施;还设立了财政专项资金,对优质人工智能项目给与支持,也鼓励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推动行业发展。
        另一方面,加快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目前,本市已经在上海交大、同济大学等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同时,加快人工智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培养人工智能高技能人才;还充分发挥海派文化和国家开放优势,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到沪创新创业。
        另外,本市成立了上海人工智能发展联盟、人工智能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全球人工智能高校学术联盟、青年AI科学家联盟等,通过联盟方式,加强专家、企业、高校等不同组织间的沟通。同时,积极发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平台作用,打造人工智能上海品牌。
        2018年,上海举办了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共邀请了包括图领奖在内的中外院士50多人,以及40多个国家、7万多名嘉宾参会,近20万人次参会参展。广大市民和国内外专业人士也都非常积极的参与,以至于当时大会一票难求。 


主持人:您提到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去年在上海举办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业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今年的大会继续召开,还会有哪些亮点特色?
张总:目前,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已成为上海人工智能的一张名片。今年我们将继续高标准、高要求办会,力争为大家提供一场高质量、高科技、深度体验的人工智能盛宴。
今年的大会初定于8月底举办,主会场设在上海世博中心,应用体验展设置在世博展览馆。同时,在徐汇滨江设置分会场,实现浦江两岸东西联动。届时欢迎广大市民前来参会看展。
        本次大会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论坛活动、创新应用展、成果发布等板块。论坛方面,将邀请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科学家、知名企业家和投资家参会交流。还将举办3个产业论坛:无人驾驶、智能机器人、工业互联网;2个技术论坛:芯片、5G;3个应用类论坛:教育、医疗、制造等,还包括投资、法治等社会议题。创新应用展共设置了生态展区、城市应用展区、无人驾驶展区和创新前沿展区等,预计将有近400家企业参加。目前,我们还策划了一场人工智能音乐会。届时将为广大市民展示人工智能的“黑科技”和最新应用。成果发布板块,将邀请国内外行业组织,在大会期间发布系列行业权威研究报告、创新产品和政策倡议等,为人工智能贡献“上海智慧”。
        大家可以关注下“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微信公众号,及时了解大会相关信息,届时也希望大家积极参会。

主持人:前几天新闻提到,在浦东新区启动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能否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张总: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上海,同意以浦东新为主体,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这是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先导区建设,既是落实中央有关精神,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举措。也体现了国家部委,尤其是工信部对上海工作的认可和支持。
        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先导区将在人工智能产业、信息基础设施、标准和知识产权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尤其要创新管理,建立包容审慎的监管政策,消除资质、数据、安全等行业发展壁垒,营造公平开放、竞争有序的环境,健全社会资本投入机制,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优秀企业。同时,将在先导区内,面向制造、医疗、交通、金融等行业领域,建成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的“试验场”。
        具体来说,先导区建设将围绕几个方面:一是打造人工智能核心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智能芯片、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硬件等核心产业,引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打造张江、金桥、临港等特色产业集聚区。二是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开展AI+医疗、AI+制造、无人驾驶、AI+金融四大领域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与标杆项目建设,将全国揭榜挂帅产生的创新产品、平台和服务在浦东新区先行先试,打造世博、陆家嘴、张江、金桥、临港等特色应用示范区。三是建设人工智能创新支撑体系。围绕“算法、算力、数据”等要素,打造人工智能产业评估、技术测评、行业数据应用等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实现人工智能创新成果转化落地。
        我们将按照国家相关要求,会同浦东新区,着力将先导区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核心产业集聚区、全国人工智能创新技术和产品应用示范区、人工智能行业标准和制度规范先行先试区,形成辐射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人工智能高地。 


主持人:经信委除了产业发展,还有一块智慧城市建设的工作。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在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您认为未来对上海智慧城市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来自哪里,下一步,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点是在哪一方面?
张总:上海智慧城市建设最早从2010年开始,到目前为止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早的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到建设各个委办的信息化系统,再到现在的融合应用打破一个个的信息烟囱,马上我们要面临着向智能化全面过渡的这样一个阶段。这里包括了这样4个大的方向:第一个是建设速度之城,我们现在正在建设“双千兆宽带第一城”,基于5G的移动千兆宽带和基于光纤的有线千兆宽带将会让城市各行各业全面驶向更快的信息高速公路,在人工智能的时代享受“飞一般的感觉”。第二个是建设体验之城,信息化不仅是冷冰冰的设备,我们希望通过信息化的融合带动,让这座城市变得更有温度,在交通、医疗、教育、养老、金融等民生领域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让市民的体验更佳。第三个是建设精智之城,信息化赋能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实现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第四个是建设效率之城,着力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智慧政府,以信息化为主要驱动力全面推进“一网通办”,“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在全市推行电子印章应用和网上身份统一认证,未来市民和企业办事可以实现一章通行,效率更高、流程更快。这四个方面的布局最终将会促成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方面带动上海信息产业本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会促成信息化与工业、农业的融合,形成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全球高地。这些都为我们建设智能时代的新型智慧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一步智慧城市建设的突破点,主要是在这几个方面:一是加强数据共享开放,通过制定统一有效的开放规则,让全社会都“看得到数据、用得好数据”,激发数据红利。二是完善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特别是推进一些跨层级、跨领域的信息化项目建设,打破“信息烟囱”。三是加快长三角一体化融合发展,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在交通、医疗、环保等领域的一体化,让一体化为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的高品质生活添砖加瓦。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上海社会治理要不断创新,提升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如何利用一些智能化的手段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加强基层共治,市经信委是如何考虑的?
张总:上海根据总书记的总体要求,在社会治理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比如宝山的“社区通”APP试点线上自治共治,普陀区以及杨浦控江街道、静安临汾街道通过物联感知网络覆盖为百姓提供精准服务,浦东的城运中心探索了城市从管理向运营的模式转变。通过对前期的工作经验总结和梳理,我们现在考虑不仅要给基层做信息化加法,还要给基层做信息化减法。一是我们要持续创造场景应用,并且通过制定相关标准和技术导则来加以约束规范,明确社会治理智能化建设标准,规范物联感知等相关设施的建设内容,形成合力;二是通过信息化建设推动百姓加入社会共治,降低百姓参与基层共建共治的门槛,实现有温度的社会治理,比如通过网上评议、网上投票等手段,增加百姓对社区工作的参与度,还可以通过在手机端自行选择参与社区活动的时间段,拓展居民的参与面,从而提高百姓对社会共治的认可。三是围绕现有信息系统做好基层减负,通过系统整合,降低基层工作人员在系统操作和台账报送方面的负担。


主持人:
去年以来,上海持续推进“一网通办”,市经信委作为信息化主管部门,在这方面主要承担了那些工作?
张总:在推进“一网通办”方面,我委全程参与了相关政策和方案的制定,确保“让数据多跑路、群众扫跑腿”这一目标能够有效实现。在具体工作上,我想主要介绍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在全市推进电子印章系统的建设和应用,首先我想解释一下什么是电子印章,简单来说,就是用数字技术模拟传统实物印章,在网上办事环节中使用电子印章,有提升办事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我们针对数字印章的推广工作主要针对两个方面,一是方便老百姓办事,二是优化营商环境。在方便百姓办事方面,主要是解决百姓“不敢用”和“不愿用”的问题。通过明确电子印章的法律效力,让百姓“敢用”电子印章;同时通过不断改进办事流程,增加电子签章的应用场景,让百姓“愿用”电子印章。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将电子印章的适用范围从政务领域拓展到社会领域,不只是在政府办事可以用电子印章,企业在商务活动中也可以使用电子印章,特别是现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加快,很多企业在区域内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通过使用电子印章可以有效解决企业同一印章不能异地使用的实际困难。
        第二块工作是推进网上身份统一认证,以数字证书发放和管理为主的电子认证服务,可以解决网络中的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和责任认定等问题,是“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安全保障,目前,全市形成了面向法人和自然人的全市统一网络空间可信身份体系,开展了法人一证通、个人多源认证两项服务,其中法人一证通打通了人保、工商、税务、公积金、编办、社团等38个委办局52个业务系统近700项行政审批业务,每年为全市各类法人节约办事成本约4亿元,节省出行时间约8280万小时,节省纸张约1.6亿张;个人多源认证包括身份证实名校验、人像识别、手机实名、数字证书等12种认证方式,并通过后台认证等等级策略管理,实现了“认证手段统一、办事分级授权”的安全管理机制,在便利性和安全性之间寻求了一个最优的平衡点。
        此外,为了满足百姓在移动端办事的需求,我们打造了“随申办”这个APP,其中的“申”是“申城”的“申”,“随申办”取“随身办”的谐音,寓意用户只需要掏出手机,就能随时随地办理各类事务,更加突出移动端服务的理念。除了与“一网通办”做好对接、满足百姓日常办事需求外,目前我们在“随申办”里打造了一些亮点应用,一是“亮证”,我们在APP里汇集了23种和个人相关的电子证照及电子证明文件,在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办事时可以直接使用手机亮证,免除了携带纸质证照,大大提升了百姓办事的效率。此外我们推动各区在“随申办”上设立区级特色频道,目前已经有12区在市民云上开通了区级频道,里面包含了各种区里的特色线上服务,大多数街道在市民云上也已上线,某些街道的文化活动中心和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可以直接在线上进行预约,面向市民身边的生活圈将“随申办”打造成个性化的便民APP。

【听众提问】 窦百多 13384510810

主持人好,嘉宾好。刚才听了对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介绍。我就是想问一下,作为普通市民,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有哪些环节我们可以参与?
张总:谢谢您的提问。也感谢您对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关注。首先,欢迎您参加今年的大会。今年,我们非常希望能够把人工智能最新的技术、最炫酷的产品和新的应用带给广大市民朋友,提高大家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体验和感受。刚才,我也提到了,今年大会的特色是智能化体验,围绕智能化体验,我们设计了三个环节面向市民开放:一是创新应用展,大会将设置公共开放日,开放日期间欢迎广大市民来世博展览馆,体验近400家企业,为广大市民展示的包括无人驾驶、智能机器人等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黑科技产品和沉浸式的应用场景。二是会场周边“AI+”服务体验。本次大会共设置了8大应用场景,包括无人驾驶、智慧停车、智慧酒店、智慧商业、智慧演艺、智慧观光、智慧医疗、智慧导览等。我们将在浦江两岸的世博地区、徐汇滨江地区打造“智能街区”,建设无人银行、智慧零售等一批贴近民生的人工智能应用,让更多市民亲身感受未来智能时代。三是论坛和开发者日活动,对人工智能技术或者最新科技感兴趣的市民朋友,可以关注大会官网、官微,报名参加相应的交流活动,听学术大咖或技术大牛解读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未来技术情况。

        目前,大会正在积极筹备过程,您这边有好的建议或对大会有哪些期望,也可以通过大会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和我们取得联系。谢谢!

【观众提问】 王新南  158 2178 8068
        主持人好,嘉宾好。信息化带给我们很多便利,但是也带给我们很多困惑,比如我们家有老人,他们在信息化的过程中感觉到许多方面障碍越来越多了,比如打不到车、约不到号,怎样让信息化更加公平、覆盖面更加均衡呢?
张总:提升广大市民的信息素养、打破数字鸿沟,一直是我们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聚焦重点人群,不断提升他们对手机等智能终端的操作能力,满足特殊需求,努力提升数字公民素质。如针对服务老年群体,我们联合互联网龙头企业深入社区和街道,为老人普及和推广最新最实用的智能应用操作技能,2018年共举办了10场大型互动活动和百余场专题沙龙、讲座,不断提升老年人群的信息化生活品质。在帮助残障人士方面,我们持续推进政府网站的无障碍改造,方便视力障碍人士更方便地获取信息,目前,包括“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在内的全市主要的64家政府网站已全面完成无障碍改造;同时通过建设“无障碍数字图书馆”、公共传媒“字幕工程”等,不断丰富信息交流无障碍服务。
        此外,我们还连续几年举办“智慧城市体验周”、“智慧城市进万家”等系列宣传活动,通过互动体验、定向赛、论坛会议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市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提升广大群众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感受度和获得感,在我委官网和微信公众号上会不不定期发布相关活动信息,欢迎您多多关注,积极参与。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实施数字公民专项行动,针对生理无障碍,但是在信息获取方面有障碍的人群,会同相关委办局共同制定相关工作计划,让老百姓都能轻松地拥抱互联网时代,力争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信息时代的红利,而不会在这个时代掉队。

主持人:时间过得非常快,又到节目结束的时候了。非常感谢张总今天来我们热线节目与听众进行交流、沟通。
张总: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听众。今天来到这里,可以和听众朋友们沟通交流,了解大家的想法,听取意见,这是改进我们工作的一个重要渠道。在此,我代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对所有关心、支持上海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广大市民朋友,表示衷心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