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AI,越智造】“数字工程师”赋能汽车设计,迎接AI智造“花开时刻”

来源:发布日期:2025-11-13

字号:      

640-5.jpeg

当人工智能的浪潮奔涌而至,与制造业的钢筋铁骨碰撞交融,一场AI赋能制造的产业变革正在加速到来。上海是全国制造业的桥头堡,也是AI产业的先行兵,正在加速推动“AI+制造”深度融合。

上海市经信工作党委、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联合推出《越AI,越智造》系列融媒报道,展现AI技术在工业语料开发、智能制造装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领域的生动应用案例,看AI如何重塑“上海制造”金字招牌。

当前,汽车行业面临产品迭代加速、研发周期缩短的挑战。今天的《越AI,越智造》探访上汽集团旗下的智己汽车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嵌入汽车研发设计全流程,积极探索破局之道。一批由AI智能体组成的“数字工程师”已经上岗。

640-11.jpeg

“这个是机盖上面的加强板,我们给AI输入一些边际条件,几秒钟就可以生成这个模型。”

入行15年的汽车研发工程师杨克开最近多了一个新同事——AI数字工程师。打开设计软件,输入几个参数,随着图像跳动,短短几秒钟后,AI智能体就生成了一个汽车零部件的3D模型。

杨克开说,尽管现阶段AI生成的结果还算不上完美,但效率很高,偶尔还会有灵光乍现的时刻。“以往我们设计一个加强板,大概需要2到3小时,每个方案至少要迭代10次。AI在很短的时间就可以画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很多是我们之前没想到过的结构,对我们后面分析是有帮助的。”

640-12.jpeg

这款设计辅助智能体,是智己汽车团队开发的30多个智能体之一。这些智能体各司其职:有的负责方案选型,有的负责需求打包分发,还有的负责辅助咨询。公司AI应用高级专家罗文发说,当多个智能体高效协同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个能够独立完成任务的“数字工程师”。

“比如我们给供应商发需求文档,原先都是人写的。现在,数字工程师直接找到相关智能体,还会从不同的库里调取一些标准、法规,这个文档就生成出来了。通过多智能体协同,就能把复杂的任务完成。”罗文发说。

640-13.jpeg

然而,这条AI赋能之路并非一蹴而就。智己汽车围绕AI的探索从两年前已经开始。当时,团队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找场景”:工程师熟悉开发,却不懂AI技术;AI团队懂技术,却不了解实际需求。

如何捅破这层窗户纸?公司AI赋能业务项目管理阮晓虹说,他们想到让技术人员与工程师两两“结对子”:“我们在挖掘场景的时候,就是记录工程师一天干的活,再去拆解哪些场景只是简单重复的劳动,我们就开发个智能体,帮助工程师把时间节约出来。”

640-14.jpeg

采拾完低垂处的果实后,团队开始向深水区迈进:让“数字工程师”完成人类工程师的创造性工作。智己汽车首席技术官项娇发现,开发难度迅速上升:“让AI做开发、做设计,我们碰到了三个挑战:第一个就是少数据;第二是没有合适的垂域模型;第三是既有的工具对我们是不支持的。”

前路艰难,但并非无章可循。项娇和团队想到的方案是,让AI做考题。他以设计汽车的前引擎盖举例说:“我们问成熟的工程师是怎么开发前引擎盖的?他会告诉我,里面版型怎么选、吸能怎么留空间。我们把这些东西全部参数化、结构化,这样就把一道解答题变成选择题和填空题。相当于把这些知识从人的大脑中提取出来,再让AI模型去解这道题。”

640-15.jpeg

与此同时,团队还和上海多家企业携手,共同破解模型训练、软件开发等难题。对于埋头攻关的历程,项娇做了一个浪漫的比喻——种荷花。

“荷花开放不是一朵一朵开的,它是突然过了一晚上以后,整个池塘的荷花全开了。我们现在是在做种藕人的角色,一段时间是看不到荷花的,但是一旦突破了那个点,迎接你的就是满池塘的荷花。”项娇说。

当“荷花”绽放,“种藕人”应该何去何从?在项娇看来,数字工程师的到来并非要取代人,而是要与人类工程师更高效地协同:“我们希望工程师把更多精力放在更高质量的创造中,把很多工作交给数字工程师来生成。人给出大方向,不同的AI智能体相互博弈,产生出更好的创意和方案。”

640-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