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样子】新时代上海产业菁英 | 化解内装难题,助力国产邮轮从蓝图驶向蓝海

来源:发布日期:2024-01-22

字号: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近年来,中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实施上海产业菁英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每年遴选一批创新成果显著、团队成长性好、市场认可度高的产业菁英人才,努力营造人才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带动人才加速集聚的良好局面。

    2023年,市经济信息化两委与文汇报联合推出“新时代上海产业菁英”系列报道,把笔墨和镜头聚焦于上海产业创新和实践一线的菁英人才,从肩负创新战略使命的企业家、技术带头人,到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产业工匠,都会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希望通过系列报道,让更多创新创业英才能够为大家所知,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的创新创业故事激励更多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吴晓源带领外高桥造船团队破解管理和技术瓶颈,成功打造“海上超级城市”

化解内装难题,

助力国产邮轮从蓝图驶向蓝海

微信图片_20240122135807.jpg

吴晓源站在首艘国产大邮轮“爱达·魔都号”旁

    随着“爱达·魔都号”在本月成功完成首航,中国人终于圆了自己的邮轮梦。回顾首艘国产大邮轮从蓝图驶向蓝海,可以说,内装方面的攻坚突破,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带领团队达成这一使命的,就是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邮轮项目副经理、内装经理吴晓源。

    邮轮内装相当于以船为平台,建造一座“海上超级城市”。中国目前无疑是造船大国,但此前对于邮轮这颗“船舶工业的明珠”,我们在内装方面的差距可能是最突出的短板之一。好在通过吴晓源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本土船舶工业终于走通整个流程,啃下这块硬骨头,为后续全面构建邮轮产业链奠定扎实基础。

 

最吸引人,也最具有挑战性

    说起“爱达·魔都号”,很多人都会津津乐道于它的体量和品质:总吨位13.55万吨,长度超过320米,包括2800多个舱室以及一系列餐厅、剧院、免税店、水上乐园等,最多能容纳乘客和船员超过6500人——当我们谈起邮轮,很多时候就是在说内装。对乘客而言,内装承载着邮轮最吸引人的部分;而对造船者来说,内装可能是最有挑战的环节。诚如吴晓源所言:“对于邮轮内装,我从一开始就很敬畏。”

    敬畏,来自内装的复杂性。大邮轮是全球最大、最复杂的单机机电产品——在“爱达·魔都号”上,与内装相关的生活娱乐空间超过4万平方米,加上中庭、梯道等公共区域,以及后厨、冷库等配套部分,内装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包含3900多个区域。 

    内装一方面体量大、内容庞杂、工艺要求高,管理上也极富挑战性——整个工程涉及逾50个一级供应商、数百个二级供应商,最多时有数百家施工单位、数千名工人在船上同步作业。而且,内装作为后道环节,与前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必须保持顺畅衔接,否则,前道累积的进度压力最终都会压到内装环节。再进一步,邮轮舱室密集,消防压力巨大——如果将舱室看作魔方中心,最多可与26个舱室相连,一旦有火情,蔓延风险极大。因此,必须防微杜渐,通过安全管理做到万无一失。

    实际上,外高桥造船曾深入研究其他国家邮轮项目的得与失,特别是某海外企业的案例。过去20年,该国外企业曾两度建造邮轮,但因为管理失控,加上火情频发,导致邮轮工期和预算严重超标,最后酿成数十亿美元的损失,被迫退出邮轮市场。

 

前瞻引领,自主形成关键能力

    我国船舶工业过去擅长的船型——散货船、集装箱船、气体运输船、海工平台等,内装要求都不高,无法为邮轮内装项目提供什么经验借鉴。但作为中国船舶集团的“一号工程”,首艘国产大型邮轮承载着无数人的期待,必须成功。带着使命与责任,吴晓源和同事们勇敢地接受了挑战。

    在正式负责邮轮内装项目前,吴晓源曾牵头完成首制大邮轮相关科研课题群的立项申报。某种意义上,这些研究对造邮轮“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一步步解决”进行了梳理,让吴晓源在率团队推进内装时,能更好抓住问题的关键。

    要对高度复杂的内装管理和工艺进行有效管控,就得有得力的工具。吴晓源团队牵头做了两类,一是项目管理体系和平台,它让船厂能对各道环节的进度进行动态跟踪,对项目质量进行有效评价。由于邮轮项目线索千头万绪,施工计划的数量可达传统造船行业的10倍以上,直接后果就是会让行业通用的管理平台系统死机。而在吴晓源的推动下,外高桥造船通过产学研合作,成功开发新一代海量项目计划管理平台,从而对复杂巨系统形成管理覆盖。其二,由他们牵头推进的邮轮舱室和公共区域设计建造的一系列关键技术研究,形成装备、软件、标准等成果,特别是借鉴数字孪生技术,研发出邮轮工程数字化平台,将邮轮的上百万个零部件在数字空间中做成材料库和工艺节点库,从而显著提高内装设计、施工和项目管理的效率。

    面对各种难题,吴晓源和同事们以前瞻创新为引领,通过自主研发,形成关键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手段,在我国从未涉足的邮轮内装领域踏实工作,最终助力“爱达·魔都号”如期高质量交付,取得首航成功。而且,受益于他们牵头构建的安全管理体系,首制大邮轮的建造创下了零火灾和零伤亡纪录。

 

告别过去,全力以赴冲击新任务

    吴晓源2008年进入外高桥造船,之前他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了10年书,从本科到博士,一直都在船舶相关专业领域,为几十艘船做过结构计算。多年的象牙塔生活,让他在毕业前就坚定了一个想法——要让自己的科研背景和工程实践结合起来,要在生产一线实现学以致用。于是毕业时,吴晓源将个人收入因素放在一边,选择去外高桥造船工作。那时,博士毕业直接去船厂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同事们眼中,吴晓源的工作风格既务实,也富有创新精神。面对未知,他总有较强的探索意愿。过去十多年,乘着我国船舶工业创新发展的东风,吴晓源得到了广阔的成长空间:刚入职外高桥造船后不久就被委以重任,代表公司向国家申报一个战略性课题——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项目。这是船舶工业转型升级的标杆,使得我国基本形成相关海工装备的技术体系。2012年,吴晓源被选派到中船集团,在更高的平台上历练,并牵头推进邮轮项目科研立项申报。在首艘国产大邮轮项目启动前的2017年,吴晓源重回外高桥造船,并随着“爱达·魔都号”的建造,全程见证了“邮轮梦圆”。     

    在“爱达·魔都号”首航前,吴晓源婉拒了上船邀请。说起原因,他有些动情地说,交船意味着正式告别,多年的全身心投入,这条船让他有许多不舍得,索性就不去了。同时,作为建设者,他感到自己现在更应该做的不是享受过去,而是向前看。

    目前,大邮轮的二号船正在外高桥加快推进,预计今年上半年可以入坞搭建。而吴晓源也和同事们一道正在系统总结首制大邮轮的内装项目,进一步将问题研究透,将管理逻辑固化,最终形成一份数百万字的报告。      

    据介绍,二号邮轮的交船周期将比首制船缩短足足8个月,从而接近全球顶尖船厂的水平。基于“爱达·魔都号”的经验,吴晓源和同事们对完成新的任务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