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身影总是出现在现场最关键的地方:或是在控制柜前紧盯程序,或是拿着图纸与青年技工拆解难题,或是在抢修现场紧盯屏幕上跳动的数据,他能在运转的设施心脏上“精密开刀”,能用代码为老机器装上“智慧大脑”,更是带出了一群能打硬仗的技术尖兵。他就是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上海)技师创新工作室领衔人、中国海油集团公司第三届“海油工匠”邓恭建。13年扎根一线,从青涩的“电工小白”,到省部级创新工作室领衔人,他用“不求易、不避难、精益求精”的执着,在蓝色大海书写了一曲奋斗者的赞歌。
从“电工小白”到“设备神医”
“现场的每一根线都连着效益,每一台设备都系着发展。”这是邓恭建入职时,师傅常说的话。他第一次上班,一次发电机突发故障,他正对着图纸一筹莫展,师傅却直接指出几根线的异常,便轻松锁定问题。“别看我这时候轻松找到了有问题的几根线,背后是至少50遍图纸的研读。”师傅的话,深深地打动了他,也成为了他潜心钻研、扎根一线的初心。
2021年,一重大项目启动,工期十分紧凑,最大难题是透平主机利旧——将利旧机组从在运行设施中“在线分离”,就像给跳动的心脏做外科手术,既要保证设施正常运转,又得让“退役”的主机完好再利用。这活儿没人干过,但邓恭建却主动接下了“手术刀”。他带着团队抱着图纸连熬几个通宵,终于找出关键的35根控制线。拆线路时,他屏住呼吸,每一步都像在“主动脉”上操作,直到两台机组安全“分家”。这项无经验可鉴的突破,不仅节省进口设备采购费用超3000万元,更将项目建造周期从2年压缩至8个月,为整体流程按下“加速键”,相关经验还跨区域共享,助力兄弟单位一透平利旧发电机项目顺利实施。因攻坚克难成绩突出,他被项目组授予“党员先锋”称号、被中国海油集团公司授予第三届“海油工匠”称号。“党员先锋”的红绸带挂在胸前时,他想起了师傅的话:设备里藏着大学问,解决问题就是最好的成长。
用“数字技术”解“瓶颈困局”
“技能要跟着时代跑,设备都智能化了,咱们不能还是只懂扳手。”邓恭建的办公区域,除了日常办公文件外,更多的是紧密贴合设备的创新项目、各设备程序和各软件调试器。他总说,破解进口设备的“卡脖子”难题,数字技术就是把“金钥匙”。
2023年一个深夜,现场突然断电,透平发电机的风压开关老化罢工了。进口备件得等好几个月,停电一次将损失50万。“维修的价值,就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邓恭建在控制室泡了一整夜,想了个“土办法”——给机器装个“信号过滤器”。
他用编程给不稳定的信号加了道“保险”,再开发出一个监控系统,实时盯着设备参数。3000行代码敲完,这套成本不到2万的系统,已经让机器连续稳定运行了2万多小时,不仅省了20多万服务费,还拿下1项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申请1项发明专利并进入实质审查阶段,团队也因此获得中海油上海“海油众创”竞赛金牌团队。“不是进口的才好用,咱们自己写的程序看着虽‘土’,照样能顶事!”他笑着说。
这些年,他带着团队给各种设备装上“智慧脑”:优化压缩机“防喘振线”,避免压缩机进入危险喘振区;开发“声音探测安全辅助决策系统”能精确地“听”出压缩机的异常动静,辅助压缩机喘振控制;“参数趋势分析系统”更是结合了人工智能算法,前瞻性分析关键参数趋势变化,及早发现并干预故障隐患;此外,工作室还有“台风模式”稳定性提升、三甘醇加热器效能提升等自研项目,在上位机开发技术、工业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算法等方面,取得了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数智化应用“零”突破。截至目前,工作室累计完成“疑、难、险、重、急”项目超100项,创效超亿元。2025年4月,被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系统工会命名为“上海市经信系统创新工作室”。
转“个人技能”为“团队战力”
“一花独放不是春,硬仗从来靠团队。”作为工作室领头人,邓恭建最得意的不是自己拿了多少奖,而是带出了一群能扛事的技能尖兵。他创新培养模式,以难题为课堂,将技能竞赛与工作实践融合,带领团队参与各种项目实战。
他“传帮带”有个“绝招”:遇到难题从不直接给答案,总让大家先自己琢磨。“从不给现成答案,却总能把我们往对的方向引。”工作室骨干黄金说,跟着邓恭建做项目时,大家先自己画图纸、写方案,他再一点点“挑毛病”,这种授人以渔的培养,让团队快速成长。
在2024年全国行业技能竞赛中,他带的选手拿下2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长三角区域比赛,更是包揽了第1、3、5名。13年来,培养5名高级技师,这些骨干已成为技术中坚力量,工作室连续两年被中海油上海评为“优秀技能创新工作室”,他本人也两度当选“优秀创新工作室领衔人”。工作室成立至今,已累计获得国家级专利、软件著作权、期刊论文等成果近20项,成为中海油上海名副其实的“人才蓄水池”。
以“执着坚守”写“奋斗答卷”
邓恭建的手机里一直存着两张照片:一张是2012年刚入职时,他穿着工装站在发电机旁,眼神青涩;另一张是2024年工作室挂牌“上海市经信系统创新工作室”时,他和团队成员的合影,笑容自信。
13年间,他从维修电工成长为现场总监,从“接线员”变成“程序猿”,他的技能水平不断突破,不变的是他对创新的坚定执着。当被问及成功的秘诀,他总说:“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看图纸、研究程序上。”如今,他正带领团队推进系列项目,持续向设备疑难杂症进军。
“海洋石油事业需要一代代人接力”邓恭建说。在他的带领下,技师创新工作室正从“一枝独秀”走向“百花齐放”,他们用扳手拧出精度,用程序写出创新,用坚守诠释担当,用一个个技术突破、一项项人才成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匠心”力量。而他自己,仍在蓝色大海上步履不停,继续书写属于新时代产业工人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