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备丛林”镌刻匠心 ——记中海油上海刘文兵创新工作室领衔人刘文兵

来源: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发布日期:2025-08-20

字号:      

图片3.png

在二十六个春秋流转中,总有一个身影在设备丛林里穿梭。他就是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上海)刘文兵创新工作室领衔人、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优秀技术能手刘文兵,从青涩的技术员到资深技能专家,他扎根一线,专注设备运维,用手中的工具和不断产出的经验与成果,奋力书写着新时代工匠的答卷。

 

扎根一线:与钢铁对话的“设备医生”​

“设备的每一次振动都是脉搏,每一声异响都是低语。”刘文兵的办公桌上,听棒磨出了温润包浆,设备手册写满朱笔批注,电路图笔记本翻得卷了边——这“老三样”是他与钢铁设备对话的“听诊器”。

2016年,两台新投用的燃气透平干气压缩机成了“拦路虎”,机组频繁停机,重新定制限流孔板不仅要动火作业,更会拖慢工作进度。时任设备负责人的刘文兵带着团队一头扎进现场,三天里拿着流量计反复测算,手绘出多级限流孔板图纸。当机械师用现有材料加工的装置安装到位,机组一次性启动成功,这项无需动火的创新方案,后来捧回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2023年台风季的应急抢修,至今仍是团队口中的“经典战役”。透平发电机控制板突发故障,国外厂商以技术保密为由拒供图纸,更换新板成本高且需等待较长时间。刘文兵带着徒弟们拆开设备,用万用表逐个测试元件,在临时搭建的工作台前逆向绘制电路图。五天五夜的连续作战,不仅修复了电路板,更优化了控制算法,让困扰现场多年的“启机难”成为历史。​

从2022年牵头组建专家问诊平台,到2024年创新工作室挂牌,刘文兵带领团队交出的成绩单格外亮眼:两年间完成77项跨专业技术问诊,涵盖四大专业,2024年45项攻关课题中40项落地见效。压缩机燃机排烟受阻,他蹲守现场48小时调试,挽回损失;机组叶片受盐雾侵蚀,他主导的涂层工艺改进让寿命延长三成。“刘工的听棒能辨百种声……”年轻技术员李磊说,一次干气压缩机效率异常波动,正是刘文兵凭听棒捕捉到细微异响,顺藤摸瓜找到进水的温度变送器接线盒。​

创新突围:打破垄断的“技术尖兵”​

工作室墙上的“攻坚地图”上,红色图钉密密麻麻——每颗都代表着攻克的一项进口技术壁垒。最醒目的那颗,标注着“一控制系统国产化改造”。​

2024年,机组一控制系统升级陷入僵局:国外厂商开价高昂,还附加了多年独家维保条款。“核心技术攥在别人手里,就像被卡着喉咙。”刘文兵在技术会上拍了板,“咱们自己干!”三个月里,团队破解通信协议、编写控制程序,将多个关键部件全部纳入国产控制体系。改造后的机组响应速度提升,年省维护费用80万元,更打破了国外厂商的技术垄断。​

这样的“突围战”不胜枚举:外输压缩机透平阀频繁故障,他提出利旧国产化改造,省下进口费用;研发相关通讯技术破解关键系统通信难题,省去服务器采购资金;首创“干气密封快速清洗”技术更是免去了高压压缩机解体维修的时间,大幅减少产量损失。​

智能化转型中,他主导的关键技术,让原来条件受限的台风无人化模式从设想变为现实。2024年台风“梅花”过境时,操作员在控制室远程监控,保障了现场稳定运行,创造了新的价值。团队研发的海管智能封堵方案,将改造工期压缩45天,如今已成为行业标杆。

绿色低碳领域同样捷报频传:火炬气回收工程日收成效显著,热油炉改造让氮氧化物排放降四成,轻烃回收方案年创效益150元。截至2024年,刘文兵团队累计完成122项技术攻关,9项国家专利,创造经济效益超1亿元。​

 

匠心传承:点亮现场的“技能灯塔”​

在实训现场,刘文兵手持电路板的身影成了年轻员工最熟悉的风景。二十多年来,任何一个检修现场都是他的“移动课堂”。​

作为中海油集团公司首席技师评审专家,他独创“三维立体”培养模式:他自主编写了6套教材,各种三维模型让复杂设备一目了然;他编制的《透平故障检索表》更是将140余次应急经验转化为标准化流程;创新提出“1+N”师带徒机制,1名专家带领6名徒弟全程参与项目实战,以练促学,为员工快速成长拓宽渠道。​

2023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他指导的选手在电工赛项中取得佳绩。工作室培养的16名高技能人才中,3人成长为中海油上海技术带头人,4人获评“上海市技术能手”。“修设备和育人一样,要给方法不给答案,要授人以渔。”这是刘文兵常对徒弟说的话。年轻技师张天龙记得,修复一收球桶球阀卡滞故障时,师傅让他先独立制定方案,再逐点打磨优化,“那套方案后来成了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从他二十六年工作笔记提炼出的《现场设备管理策略》,到主导整合35名专家资源的“长三角专家协作平台”,刘文兵的传承之路越走越宽。这个年均解决30余项难题的远程诊断系统,让他的技术经验跨越海域边界。如今,他正带领团队编写《油气设备维修国产化白皮书》,要把更多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行业标准。​

夕阳为一线镀上金边,刘文兵手机里那张老照片愈发清晰——刚参加工作的青年站在现场,照片旁“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字样,经过了二十六年潮起潮落,已然融入他的血脉,成为最动人的匠心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