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 堡垒】党建赋能航天智能——记上海航天800所结构件加工事业部党支部

来源:发布日期:2023-03-21

字号:      

编者按:

        市经济信息化系统各级党组织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涌现出一批政治功能突出、班子坚强有力、先锋作用凸显、工作机制健全、群众满意认可的党支部。近期,市经济信息化工作党委新命名了100个党支部为“党支部建设示范点”。即日起,将连载发布部分优秀创新案例,带动系统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打造系统党支部建设品牌,努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助推上海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党建赋能航天智能

——记上海航天800所结构件加工事业部党支部

640-15.jpeg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了全面部署,特别指出,要加快建设“航天强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航天强国,是号召、是目标、是方向,更是全体航天人的责任。

        上海航天800所结构件加工事业部党支部主要承担着我国战术武器、运载火箭等结构件加工任务,现有党员44名,党支部打造了“匠魂、匠艺、匠新”的“三匠”品牌,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劳模基因,弘扬工匠精神,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工匠、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等先进典型,是一支有战斗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的党员队伍。

        800所结构件加工事业部党支部围绕“党建赋能航天智能”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数字化转型探索。从基于AI的智能云检测、基于特征的智能编程、基于模型的三维检验等工业软件,到建成具有自主品牌的“新江智湾”航天离散协同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近年来,800所的数字化“硬核”显示度不断攀升。

640-16.jpeg


党建引领,管理优化更增效

        “如果把批量生产工作看成百米跑,从起跑、加速跑到冲刺跑,我们都在不断优化科研生产方法、提升效率,让型号研制交付能力进一步加强的要求更有着力点。通过党建引领,我们实现了管理环节的优化提升,为结构件任务总量跃升奠定了基石。”时任支部书记周瑞红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640-17.jpeg

        批产节奏不断加快,交付数量与日俱增,这背后是结构件人周密策划严格推进、提升规模化生产能力、高效推动科研生产模式转型的努力。自去年开始,党支部通过组织全体党员和骨干学习麦肯锡管理课程,让一个名为“123金字塔”的生产管控方法,悄然成为结构件加工事业部进行科研生产管理的“热词”。
        “我们尽量把所有的问题都放到现场解决,直接处理完毕是最好的结果,不行就记录下来,逐级协调并定期沟通,建立起了一套畅通的工作模式。”时任事业部生产计划处副处长黄久超这样说。这体现了事业部在实践中摸索形成的生产管理“三项机制”中的对话机制。“根据实时采集的生产数据自动识别和生成生产各环节的警报信息和人工预警阈值设定,按照‘计划状态’和‘生产状态’进行分层级预警提示,实时滚动计划分级提醒、计划追踪过程记录、计划闭环结果确认,这是预警机制。基于标准工时核定完善新研产品定额方法、流程和调整原则,开展研制转批产、批生产产品的实动工时测算,与此同时,区别批产和研制任务的产出绩效,‘解码’了人员价值与能力的二维考核机制。”黄久超解释道。
        “通过二维考核机制,生产策划提前期缩短40%,精准性得到大幅提升;通过预警机制和对话机制,风险计划超期率同比降低了10%。”时任事业部副部长杨叶自豪地说。而类似这样的科学管控工具和方法,生产现场还有不少在逐个推广,如“优化排产算法”“连环锁式应急生产法”等好方法已经落地,并聚焦产品计划生产特点,不断细化落实。

党建融入,人心振奋更智能

        以党建为旗帜,传承工匠精神。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事业部相继出现朱大先、赵阿狗、唐建平三代全国劳模,“同根同源”的劳模接力,不断丰富着劳模文化的内涵。支部大力弘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推出《文化铸魂、匠心逐梦》微党课,细数劳模文化形成的历史脉络,引导党员及群众学习劳模、尊重劳模、崇尚劳模、争当劳模,在科研生产实践中创造价值,当好为航天、为国家无私奉献的孺子牛,勇于创新、攻坚克难的拓荒牛,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老黄牛,用行动诠释对劳模文化的传承。结构件人在这样的精神带动下,以效益为导向,推进信息化、智能化深度融合,对制造端进行能力升级,不懈探索生产模式转型。

        时针指向8:00,结构件加工事业部人头攒动、机器轰鸣。而在正南方一个角落里,却显得格外安静。此时,铺设在一整面墙上的舱体生产线数字孪生系统屏幕,正在实时镜像展示加工中心、机床实际运行状况;在生产线原型中控台旁,只见技术人员手指轻点鼠标,液晶显示屏舱体数字化生产线管理系统上就能清晰看到工序运行状态的变化。无论是舱体生产过程的整体进程,还是任务下发、刀具管理、设备工作状态等,都能自如调用、直观呈现。

640-18.jpeg

        这便是800所早在2019年8月就启动建设的舱体数字化生产线。体验上的舒适感只是舱体数字化生产线所带来便捷之处的“冰山一角”,生产线中的每一台设备如同人体中的每一个器官随时做好准备,听从指令并迅疾响应,纵是巨人,亦能独舞巧舞。“几年来,这套工艺技术可靠、工艺装备先进、制造系统灵活高效、管控模式科学合理的生产线,正逐步替代人工操作。就在不久前,首件正式产品全尺寸检验合格,生产线正式投入到型号生产应用中,年产能预计可达到2000件。我们的汗水没有白流!”在现场,机械加工专业研究师孔志学如是感慨。

640-19.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