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实事】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培养未来工匠人才

来源:发布日期:2021-05-21

字号:      

0-1.jpg



 

编者按:

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市经信系统切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谋实效、促融合、显特色,领导班子以上率下,机关干部带头落实,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全面发动,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比学赶超”的担当作为,切实解决一批群众和企业急难愁盼的突出问题。


NEWS

1.jpg


今天(21日)上午,市经济信息化工作党委书记沈军带领组织处(统战处)、干部处、系统工会、人教处、智能制造推进处的负责同志一行赴市工商外国语学校开展调研。该校的数控党支部是市经济信息化工作党委“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实施系统职工产教融合、技能素质提升”的基层联系点之一。沈军同志带头通过这种现场办公的形式,解决系统中职教育遇到的痛点难题,建立常态化长效机制,促进中职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培养更多的工匠人才。


01

现场直击

2.jpg


甫一落座,沈军同志开门见山地指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所以市经济信息化工作党委确定将“实施系统职工产教融合、技能素质提升”列入党委层面推动的“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这是培养上海产业信息化领域“十四五”人才规划的需要,更直接关系到经信系统企业目前急需的高技能产业工人、甚至工匠人才的培养。


“党委希望能借此真正为基层解决一些困难。通过调研,不仅发现问题,还要有举措,并建立长效机制。”沈军同志说,“今天不是基层汇报工作。我们直奔主题,共同讨论和剖析,每个人都可以随时插话。”


话音刚落,会场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02

问诊难题


“专业设置不能完全满足产业升级转型的人才需求,怎么办?”


“专业师资队伍结构老化且不能完全适应产业技能需求,怎么办?”


“学生对未来从事职业工人的前景缺乏信心,怎么办?”


3.jpg


作为系统中职校的“拳头”品牌,中高贯通、中本贯通专业中,密切服务产业升级转型的专业占总数比例并不高。拿全国职业技术大赛为例,校长冯梅坦言系统三所中职校能参加的赛项不多。“今年40项中职赛项,我们只能参加智能制造大类中2、3个数控类具体项目。电子与信息类大项是未来我们想大力发展的方向,也是我们有能力代表上海去参与全国竞争的赛项,现在主要需要的是机会和平台。”市工商外国语学校党委书记李红兵认为,优质的校企合作,可以有效推动更多服务产业的中高(本)贯通专业申报成功。


此外,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开展企业实践,打造一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有效提升教师对新技术、新领域的理解力和行动力,以及如何更好地将劳模工匠精神带进校园,引导更多学生成为能工巧匠、坚定未来的职业信心,也是摆在学校面前、靠自身力量难以完全解决的难题。


03

探索路径


5月底,拟定系统校企合作初步意向清单


5月底,形成工商外干部和教师赴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交流锻炼初步方案 


6月,首个“劳模工作室”进驻工商外


4.jpg


话匣子一打开,现场的气氛就愈发热烈起来。“我去企业的时候,发现他们对一线工人的需求,可以用饥渴来形容。有的企业甚至说,优秀的中职生只要能操作机床,中职毕业就可以上班,待遇不会比坐办公室差。”工商外智能制造教学部主任王兵武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充满信心,但也有担忧,毕竟目前能让学生开展实训的优秀企业还不够多。


沈军同志当场表示,机关业务处室做好对接,月底拿出校企合作初步意向清单,内容要包括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两方面,把那些确实有一线操作人才需求的企业梳理出来提供给学校。后期可以深入考虑是否能探索订单式培养。“目标是实现一举三得的合作——孩子就业有保障、学校口碑有提升、企业人才储备有保证。”


王老师很激动:“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孩子们送去优秀的企业现场感受奋进向上的企业文化了。最好请劳模再上堂课,给孩子们鼓鼓劲。另外我们还迫切需要在学校设立劳模工作室,最好是钳工类型的劳模,钳工是最基础的工种。”


于是,推进劳模工作室进校园、建立骨干教师挂职机关和企业常态化机制等一系列举措,也将在近期相继落地。


沈军同志说:

5.jpg



精度0.003毫米的航空零件,凭一把锉刀锉削出来;时速达350公里的“复兴号”,离不开“一枪三焊”的独门绝技;7毫米细的钢丝吊起5辆小轿车,靠的是工匠团队刻苦攻关……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用沉潜匠心与精湛技能,让“中国制造”“中国建造”震撼世界,并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不断挺进。


落到中职校这个具体的点,下一步要从三个方面抓落实:


 如何让专业设置更符合需求?

青年技能人才要在中职校阶段就与企业需求做好匹配。措施方案要站高一点、看远一点,要面向未来5年的市场和产业需求。

 如何让名师建名校真正落地?

发挥劳模工匠的“名师”效应,通过将劳模精神、劳模技能带进校园,让学生在中职教育阶段就相信,在平凡的岗位上也可以获得价值。

 如何让校企合作、教师挂职发挥实效?

一方面学校领导班子要带头去企业,了解产业一线的需求,青年技术人才的培养责任在中职校;另一方面,机关相关处室做好对接、协调,出台一批能操作、真落地的措施。通过以点带面,结合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在推进过程中稳扎稳打,逐步深化。


未来的大文章是基于上海制造业发展,经信系统要做好人才支撑,让未来中职校的发展更符合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学校品牌的美誉度得到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