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INFORMATION CENTER

栏目导航
上海工业信息 2020年第53期

来源:发布日期:2020-07-16

字号:      

国常会部署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创业等

 

  国务院常务会议近日部署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创业等。

  会议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全面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应对疫情冲击和发展环境变化,必须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以新动能支撑保就业保市场主体,尤其是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一要加大对创业创新主体的支持。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盘活闲置厂房、低效利用土地等,加强对双创重点项目支持。政府投资的孵化基地等要将一定比例场地,免费向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提供。对首次创业并正常经营1年以上的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可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二要鼓励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大中小企业融通、跨区域融通发展平台。建设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三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设备融资租赁和与创业相关的保险业务。取消保险资金开展财务性股权投资行业限制,在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四要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推动企业、双创示范基地、互联网平台联合开展托育、养老、家政、旅游、电商等创业培训,引导择业观念,拓展就业空间。会议强调,要促进加强数理化和生物等基础理论研究,鼓励青少年学习和探索基础理论,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夯实基础。


十五部门发布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

 

  发改委、工信部、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人社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

  到2022年,新遴选培育200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00家示范平台(包括应用服务提供商)、100个示范项目、20个示范城市,服务型制造理念得到普遍认可,服务型制造主要模式深入发展,制造业企业服务投入和服务产出显著提升,示范企业服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30%以上。支撑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标准体系、人才队伍、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制造与服务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

  到2025年,继续遴选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和城市,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显现,服务型制造模式深入应用。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应用服务提供商,服务型制造发展生态体系趋于完善,服务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作用显著增强,形成一批服务型制造跨国领先企业和产业集群,制造业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服务型制造成为制造强国建设的有力支撑。

  综合利用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化设计与虚拟仿真系统,发展个性化设计、用户参与设计、交互设计,推动零件标准化、配件精细化、部件模块化和产品个性化重组,推进生产制造系统的智能化、柔性化改造,增强定制设计和柔性制造能力,发展大批量个性化定制服务。

  支持制造业企业合理安排工厂布局,优化生产管理流程,建设智能化物流装备和仓储设施,促进供应链各环节数据和资源共享。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面向行业上下游开展集中采购、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精益供应链等模式和服务,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推动供应链标准化、智能化、协同化、绿色化发展。鼓励发展供应链服务企业,提供专业化、一体化生产性服务,形成高效协同、弹性安全、绿色可持续的智慧供应链网络。

  积极推进共享制造平台建设,把生产制造各环节各领域分散闲置的资源集聚起来,弹性匹配、动态共享给需求方。鼓励企业围绕产业集群的共性制造需求,集中配置通用性强、购置成本高的生产设备,建设提供分时、计件、按价值计价等灵活服务的共享制造工厂,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价值共享。

  鼓励融资租赁公司、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生产制造提供融资租赁、卖(买)方信贷、保险保障等配套金融服务。支持领军企业整合产业链与信息链,发挥业务合作对风险防控的积极作用,配合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提高上下游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利用债券融资、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多种形式,强化并购重组等资本运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支持开展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金融服务新模式。

 

十三部门:我国将重点培育数字经济15大新业态新模式

 

  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工信部等十三个部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快发展数字经济15大新业态新模式重点方向提出19项创新支持政策,以创新生产要素供给方式,激活消费新市场,发展新的就业形态,培育壮大新动能。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数字经济领域新业态新模式迅速涌现,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为进一步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充分发挥新业态新模式对于“六稳”“六保”的支撑作用,《意见》着重强调打破传统惯性思维,以改革创新的思维进一步加强和优化制度供给,完善包容审慎监管政策。同时,《意见》明确要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创造新需求,培育新的就业形态,带动多元投资,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意见》提出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15大重点方向,并明确4方面主要支持举措。在激活消费新市场方面,将健全完善与线上服务新业态新模式相适应的制度规则,创新服务模式供给,培育线上教育、互联网医疗、线上办公、数字化治理等线上服务新业态;在壮大实体经济新动能方面,将提升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能力和平台“赋能”水平,增强数字化转型能力供给,降低转型门槛,培育产业平台化发展,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和产业集群,发展基于新技术的“无人经济”;在发展新个体经济方面,将推动完善保障制度,推广线上线下融合服务,促进自主就业、“副业创新”、多点执业等就业新业态发展,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内生动力;在创新生产要素供给方面,将探索深化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改革,以物质生产资料数字化支撑共享共用,发展共享生活、共享生产、共享生产资料、数据要素流通等共享新模式。

  为保障各项举措落地,《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拿出硬招、实招、新招,强化政策联动和协同配合。探索创新监管模式,及时修订完善监管政策制度。同时,要求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等重点发挥先行示范作用,率先探索改革举措,形成辐射带动效应。


中国船舶集团与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与交通运输部海事局近日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海洋装备制造业和海事监管领域加强战略互联、政策互通、技术标准对接,共同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海洋强国。根据协议,双方将在智能交通装备、船海高端装备、船海环保技术、海事政策及技术法规研究、国际海事事务、船海安全装备及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全面深入合作。

  在智能航运领域,双方将开展智能船舶、智能航保、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及智能检测监测技术合作,共同编制智能航运发展规划,进行智能航运相关技术试验验证和示范应用,推进构建智能航运监管系统。

  在船海高端装备领域,双方将面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发展趋势,联合开展邮轮、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极地航行船舶、新能源船、海洋牧场等船海高端装备技术法规研究,为我国船海高端装备研制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法规保障,加快推动新装备示范应用。

  在船海环保技术领域,双方将联合开展新能源动力船舶、节能环保装置等技术和产品研发,开展船舶温室气体减排及能效管理、船舶使用低硫油航行安全研究,推动LNG燃料加注设施研究和建设,共同完善安全环保相关标准规范和监管制度。

  此外,双方还将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他特殊情况,共同研究采取有力措施,推动航运业、海洋装备制造业等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据介绍,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国船舶集团通过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实现经营承接逆势上升,上半年成功承接船海装备订单73艘、535万载重吨,以载重吨计同比增长34.2%,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0.4%,位居全球造船企业集团第一。双方的合作,将进一步强化全球造船市场信息共享,推动海洋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共同维护造船产业链和物流供应链稳定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