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GOVERNMENT INFORMATION

栏目导航
【政协】对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0637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发布日期:2021-05-24

字号:      

沪经信提〔2021〕0188号


张琦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设发展数字信任体系,支撑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上海提出数字信任体系的背景

        上海正全面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从现实世界到数字世界的转换产生了数字空间中基于数字身份的信任需求,在数字空间各主体发生交互的过程中,又产生了如何保障数据流通的安全可靠的需求。在此过程中身份冒用、隐私泄露、数据篡改等新型安全风险,对城市治理、企业经济活动和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构成重要威胁。构建面向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数字信任体系关乎国家安全、企业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基本福祉,也是上海实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关键保障。市政府办公厅、市经信委、市大数据中心均对数字信任体系进行研究,广泛调研征询数据提供方、数据使用方、互联网服务厂商、电子认证机构等各方建议,对其背景、概念、核心功能、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后续发展进行论证。

        上海的城市数字化转型具有超大城市拥有海量数据、复杂系统和多样应用场景的特点,过去基于网络边界构建的分散、静态、单一的线上身份管理和数据安全防护方式,难以满足城市数字化全面转型的信任要求。数字信任体系即打造一个开放、便利、安全、可靠的数据流通新型架构,提供数字主体真实身份识别、各方交互意愿验证、数据安全可靠传递、数字行为活动存证等基础能力,实现数字主体的身份可信、隐私保护,实现数据要素的安全有序流通、便捷可靠交换,从而推动数字经济稳定健康发展,赋能智能化、数字化的城市治理,为城市“两网建设”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础设施。

        二、上海数字信任体系相关工作推进情况

        上海市数字信任体系建设针对信息保护、数据安全等多方面需求,旨在服务公共数据统一管理、数据资源统一登记确权、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数据“一网统管”等多样化场景。近年来在制度规范、服务能力方面开展了以下工作:

        1、制度规范与政策机制建设

        在制度规范层面,国家与地方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或部门规章,为统一的数字信任服务平台建设提供了依据。

        在国家层面,《网络安全法》对网络安全的义务和责任,政府各部门职责及网络运行和信息安全做出规定,其中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个人信息及重要数据在网络环境和数据内容的保护方面提供了上位法的框架;《数据安全法》对数据作为生产要素能够顺畅流通,提供底线规范;《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个人信息、隐私等涉及公民自身安全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

        在上海层面,“一网通办”制定了《上海市公共数据和一网通办管理办法》、《上海市“一网通办”平台运行管理暂行办法》等管理办法,明确提出推动群众和企业办事实现“线上一个总门户、一次登录、全网通办”,对统一受理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做出要求;对公共数据归集、整合、共享、开放、应用管理作出规定,既要保证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采集和使用信息合法、必要、适度,又要保障数据准确性、完整性、时效性,按照应用场景,基于数据分类进行统一标准、便捷高效、安全可控的数据共享。《上海市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持续深化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行动方案》,提出要以“一窗通办”为抓手全面提升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提供在线身份认证、办事审批全程电子化能力,对数字身份管理和数据可信传输提出更高要求。

        2、数字信任相关服务能力建设

        上海作为国内数字信任体系的开创者,初步构建了以组织、个人为中心,以场景化应用为牵引的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

        在数字身份能力方面,市经信委、市大数据中心等相关部门推动建成法人统一认证、个人多源认证、公务人员认证等基础平台。基本形成以企业、个人、公务人员、网站等为中心的数字身份统一管理体系,服务企业、事业、各类组织210万,市民逾3000万;“随申码”作为市民真实、有效的电子身份终端服务平台,累计使用次数已超31亿次,人数超4900万人,通过连接线上、线下用户场景,为市民开展各类活动提供权威、个性、精准、便捷的信息服务。

        在数据可信传输方面,已建设形成以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电子签署为核心的数据交换保障体系。目前发放电子印章460万枚,并在政务服务、医疗卫生、金融保险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成效;建立了电子证照库,建设三年多来已归集证照597类,累计1.34亿张,基本涵盖政府机关签发的各类结果材料。

        上述平台初步满足了全市两网建设发展的需要,但各个功能模块相对孤立,距离城市数字化全面转型需要建立的联通各个相对独立的功能模块,构建统一、开放、可信的数字信任体系仍有较大差距。

        三、数字信任体系建设后续工作

        对于您的相关建议,我委高度重视,并与市金融监管局,上海银保监局,市卫健委等部门讨论研究,为推进支撑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数字信任体系建设,拟采取以下措施:

        1、进一步完善健全数字信任框架

        加快完善数字信任制度规则,首先从上海市数字化转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角度,明确数字信任概念,制定数字信任体系建设规划。在服务能力方面,就数字身份管理与可信数据交换制定管理办法。对于目前比较欠缺的具体技术能力,比如智能设备的认证、标识与验证能力,数字身份信息交互策略,公共数据隐私计算以及数据可信传输等,需要尽快制定标准规范。

        2、加快开展数字信任前瞻技术攻关

        设立数字信任研究院、新一代密码应用实验室、数据可信交换实验室等,成为上海网络安全技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密码法算法、加密芯片等核心技术攻关,加强融合区块链、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等新兴技术,实现可信数据传输能力。例如推动区块链与电子认证融合发展,实现分布式数字身份管理能力;推动人工智能与数字身份融合,构建场景化的多维身份图谱。

        3、形成数字信任场景解决方案

聚焦一批促进数字经济发展、营造便利数字生活、提高数字治理水平的高频、典型应用场景,例如两网建设、金融保险、医疗健康等领域。加强政府与第三方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合作共建,依托电子政务云建立数字信任体系的PaaS服务,为公共数据流通应用、电子证照社会化服务提供可信保障,为各类数字化场景应用的构建提供数字身份、可信传输、数据确权、交互策略等即取即用的信任服务能力。

        4、构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信任生态

        围绕上海建设成为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目标,构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信任生态。一是依托国家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跨区域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进高频服务事项跨省市通办和高频电子证照互认应用,打造“无证”长三角;二是在沪粤港澳跨境贸易合作,以及国际自由贸易谈判(RCE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全面进步协定(TPCPP)、“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倡议下,实现跨境数字身份、数字签署的互通互认,为全国数字贸易提供全球互通的数字信任服务。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1年5月24日          




联系人姓名:石宇                                联系电话:23112693

联系地址:世博村路300号5号楼        邮政编码:200125